« Home | 難以抗拒之理性與感性兼具總編輯 » | 連續十年蟬聯雜誌史上第一名的最強企劃 » | 為造型設計而生的男人!! » | 第一時間走光實錄專業攝影師 » | 21世紀心靈不迷航3D多媒體創意總監 » | 特聘專利虛擬實境互動式廣告總代理 » | TRY » | 這是第0篇 »

《旗袍的歷史》特別報導

文字編輯/陳柏堯 圖片來源/網路 網頁排版/鄭淯駿 資料來源/待補

旗袍的雛形及發展

旗袍,意指「旗人之袍」。旗人即是加入八旗編製的滿漢各族人民。 民國初期廣告上著旗袍的女子 在清王朝建立之前,滿洲民族的服飾在當時受周邊民族影響頗大。特別是效仿了金、遼、蒙等馬上民族之衣裝習俗。而滿人為適應遊牧狩獵生活,在而後的[女真]]服飾基礎上,借鑒了蒙族袍裝的瘦長,袖口狹小等特徵。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分單、夾、皮、棉四種。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總的外形比漢族袍服緊窄。領口、前襟和袖口有時還鑲花邊。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 滿洲滅明建立清後,中國人改穿滿洲服飾。因此滿式服飾成為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衩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衩(稱作「一裹圓」),不繫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

女裝旗袍

穿著越式旗袍的女學生 20世紀20年代中期,經民國各界人士的使用過程中的改良。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興起,女性接受維新思想,開始上學,於是旗袍作為輕便制服出現。 爾後,旗袍不斷被改良,加入了漢族服飾的元素。 另外,英文裡的Cheongsam雖然是「長衫」的音譯,在實際應用上僅指女裝旗袍 越式旗袍為近現代越南人和中國京族的服裝,南部越南語稱Áo dài(儒字:襖袍,北部稱Áo zài,喃字寫做「襖𨱽(長+曳)」,意思是長襖。也被譯為襖長、襖曳、襖套、奧黛等,於十八世紀早期按清朝滿洲人所穿的旗袍、長衫所改,後來取代了越服(Áo tứ thân),成為越南的民族服裝,現代亦常用作女學生的校服。 民國初年的女裝旗袍 雖然歷經變遷,但其基本樣式始終保持不變:高領、下半部分高開叉,穿於襯褲之外。質地通常為絲綢,上裝胸、袖較緊,前後兩襟,女裝兩側開叉最高至乳房下沿平齊高度,下裝為較寬鬆的褲子。男裝與中式長衫相似。

明星也喜歡穿旗袍

李玟 周慧敏 劉嘉玲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