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2008/05/21 《舞饗》之國際標準舞蹈社大解密

採訪、文字編輯/林惠聰、鄭淯駿
相片提供/李欣怡、林辰樺
網頁排版/鄭淯駿




變型今剛這次採訪的對象是在上星期三(2008/05/21)的大禮堂剛舉辦完《舞饗》三社成果發表之一的國際標準舞蹈社!採訪小組這次找了兩個社員來接受我們的採訪,希望透過這次的採訪,能夠讓大家了解國標社平常練習的情況以及對於服裝上的一些看法。




首先,接受我們訪問的是國標前任社長---李欣怡(化工08級)。欣怡說她是從大一在社團聯展看到台上跳國標的舞者覺得很有魅力,從此被深深吸引,因此就加入國標社了。不過因為系上的功課繁重,練舞的時間時常斷斷續續;平均來說,一個星期練五個小時左右。

表演的服裝
欣怡的表演舞服 欣怡與她的舞伴

接下來,對於變型今剛採訪小組最想知道的服裝部分,欣怡則說,她平常穿著成熟,常被同學戲稱為熟女。但其實大學以來風格打扮多變,最近則是主打日系風格。但是遇到有表演要穿上舞服的時候,就會有壓力一定要把舞服穿得很好看,覺得自己的身材可以更好。曾經為了晚上的表演,一整天都不吃東西,以求演出完美。不過欣怡也說,雖然舞服很好看,但如果跳完舞還要去上課的話,也一定會換回正常的衣服才會去上課。

平時的穿著
欣怡與她的舞伴 欣怡平常的服裝

欣怡對於加入國標所得到的收穫則是感覺自己變瘦很多,身材也變好,整個人變得更有自信,連走路都會抬頭挺胸。

我們接著訪問了另一位社員---林辰樺(外語08級)。辰樺則是在大四最後一年才加入國標的,原因是覺得動作很優美,還有認為跳國標可以保持身材。練舞的次數則是每周兩次,各兩個小時;但是這次表演前的練習幾乎都是接近三小時。

表演的服裝
辰樺與男友的chacha表演舞服 辰樺的Tango表演舞服

服裝部分,採訪小組問辰樺,她說平常的穿著是t-shirt加牛仔褲或及膝裙、帆布鞋和運動鞋;而表演服則感覺很專業,和平常的打扮差很多,因為平常的打扮連男朋友都覺得有點邋遢。另外,她也特別跟我們介紹了她這次表演的兩套服裝:一支是恰恰,穿的是小可愛外搭金光閃閃的bra,和黑色短裙;另一支是探戈,露背的、看起來很正式的淺藍色禮服。她說,這些都是平常完全不會穿去上課的樣式,而且會讓人覺得太誇張,自己也無法專心上課。

平時的穿著
辰樺平時的穿著 辰樺平時的穿著與記者的合照

採訪小組最後問到辰樺加入國標所得到的收穫就是再也不怕穿高跟鞋會跌到了!另外,她也跟採訪小組介紹了一些國標舞的類型跟特色如下:
摩登舞科(Tango, Waltz, 等等)
比較優雅的,節奏雖然比較慢但是動作要做的好看也很難。
拉丁舞科(Chacha, Rumba, Jive, Samba, 等等)
一般來說節奏感比較快,samba給人感覺較熱情奔放,chachca較輕快,Jive的特色就是跳動,被稱為愛情之舞的Rumba則是很浪漫。

最後,辰樺告訴我們舞跳得好看的秘訣,主要取決於基本步是否紮實,而非舞序的熟練度。所以「基本步」很重要,需要常常練習!

經過了以上兩位國標舞者的訪談與解說,不曉得各位讀者對於國標舞的服裝是否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呢?變型今剛下次再為您報導更多服裝特別的活動!

標籤: ,

國際標準舞的小知識

文字編輯/曾品諺 網頁發佈/鄭淯駿

國際標準舞的起源

國際標準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舞蹈界人士集會於英國倫敦,廣 泛研究傳統的宮廷舞、交際舞及各種土風舞等,融合整理,釐定技術、規則, 在經過逐漸切磋琢磨,改良創新,制定為標準舞,風行全球,獲得普遍的熱烈 愛好。歷年世界各國各地區紛紛舉辦標準舞比賽,蔚成今日國際聯合組織的國 際標準舞。

國際標準舞與社交舞的差別

世界上各種舞蹈的源流,是各國的土風舞。近代歐美流行的舞蹈,如我們在台 灣舞廳,或社會人士休閒舞蹈,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社交舞,或稱交際舞。國際 準標舞,乃是西元1924年,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I.S.T.D)公佈十種舞科, 國標舞有分兩種:摩登舞和拉丁舞
摩登舞有:華爾滋、探戈、維也納華爾滋、快步、狐步;
拉丁舞有:恰恰、捷舞、倫巴、鬥牛舞、森巴,總計十種。
其他的舞蹈,如Disco、曼波、布魯斯等等,都不能稱做標準舞,而屬於社交舞的部份。

國際標準舞服裝

男士-著皮鞋及西裝褲,燕尾服或西裝,打領帶或領結。皮鞋要擦亮,西裝褲若 為黑色,必須著深色襪子,切忌穿白襪。
女士-著有跟鞋,及地長裙或短裙。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chihlee.edu.tw/org/org53/new_page_8.htm

標籤: ,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2008/05/16 運動風美少女之劍道美女

採訪/曾俊翔、陳柏堯 編輯/陳柏堯 攝影/曾俊翔 網頁發佈/鄭淯駿

阿鳳為右側持劍者

一連串的運動分專題報導,當最初在企畫時小編聽到要做運動風美少女時-盤據在小編心中的是一個動人身影,隨著一幕一幕在我心中跳躍的身影,我知道這個美麗的身影一定要推薦大家去看,各位就跟我一同去探訪吧!




日正當中,熱鬧的梅竹如火如荼在新竹上演,每個項目均是清交兩校的代表一年以來辛勤的努力,企盼能為學校爭光,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工,我想對於兩校的選手來說絕對是特別有感觸的。日正當中小編走再校園的一隅,在剛吃飽的一會小編跟隨著人群走到劍道的賽場上,進入會場就感受到比賽的激烈,隨著溫度與呼吸的上升小編被場上精采的比賽給吸引住了,雙方互有往來,一劍突刺精采的瞄準喉嚨,靈巧的左閃避開,跟著一劍橫砍打中腰部得分!精采的比賽是每一個觀眾的心聲,隨著裁判判定結果,可惜代表清大的一方輸了,但她那揮劍的英姿繚繞小編心中,終於在我的不懈努力之下,我有幸為各位帶來這篇報導。

化學09 阿鳳
秉持理工人簡單原則阿鳳平時穿著以簡潔為主,如果沒有實驗課的時候主要以短褲,T袖為主,如果有實驗課則以長褲,T袖為,如下圖:

根據阿鳳本人說法當初會加入劍道社是因為覺得打劍道感覺很帥氣,基於如此簡單的理由,阿鳳練習劍道已經快三年了,這幾年內南征北討,參加過大專盃、梅竹賽、總統盃、等多項比賽為社團盡心盡力,犧牲很自己時間,對於她能維持不錯成績且劍道取得一個很好的成就,小編對於她算是無比佩服。

標籤: ,

劍道簡介

文字編輯/林映彤 網頁發佈/鄭淯駿

歷史與起源

時期 年代 西元 大事紀



奈良時代 645 1 、大化革新(唐化運動)。 傳入中國式刀劍及唐裝(劍道服)。
2 、用「擊劍」名稱 。
平安時代 794-1185 1、用「太刀打」的名稱。
2 、武士刀已定型 。
鎌倉時代 1185-1333 武士成為新的階級。
室町時代 1333-1578 1 、習武風氣大盛,開始產生流派
2 、無任何防具,只做型的練習。
江戶時代
(德川幕府)
1615-1868 1 、封建制度建立,確立武士階級
2 、融入儒家及禪宗精神。
3 、江戶時代中期(西元1710-1770年),開始出現劍道防具和竹劍,取代了使用木刀形式的練習方法 。
4 、當時共達二百多個流派。
5 、 1856年竹劍長度定為三尺八寸。
明治時代 1868-1876 崇洋風氣,劍道式微,1876年頒布廢刀令 。



  1876-1912 1 、 1879年警視局正式採用劍道
2 、 1895年成立大日本武德會,全國劍道呈現統一之象。
3 、創立範士、教士的制度 。
4 、學校開始採用劍道教學。
5 、1911年,採用成為學校的正課
大正時代 1912-1926 1 、1912年,日本二百多流派統一整理,制定大日本帝國劍道型(即今日之劍道型)。
2 、軍國主義盛行,教育劍道變成戰鬥劍道。
昭和時代 1926-1946 二次大戰結束,要求全面禁止一般的武道活動,1946年大日本武德會被解散,劍道完全停止。
第三時期   1946-2005 1 、1950年日本竹劍比賽聯盟成立,純粹體育活動再度延續。
2 、1953年,開始恢復學校劍道。
3 、1970年,國際劍道聯盟(IKF)成立,每年舉辦國際比賽,成為一個國際性的運動至今。

需要的配備

現代的劍道運動,是使用空心的竹刀、穿著防具進行真實的各項招式的格鬥,所以在器材上有特別的研究及設計;竹刀是用四片竹片外加皮革製成的劍尖及握柄組合而成。防具包括含有金屬製的保護面具、硬質護胸、腰垂、防護手套並穿著棉質衣褲,安全又美觀。

有效打擊的部位與判決認定

劍道的有效打擊部位為面部(包括正面、左右面)、腹部(左右腹)手部(左右手腕)及剌喉部(中學以下禁止使用)以上均為身體的要害部位。判決認定:所謂有效打擊的認定,要依打擊時的氣勢、間距、機會、打擊位置、打擊力量等條件的符合,來認定是否為有效打擊。

資料及圖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D%E9%81%93 http://home.pchome.com.tw/myhome/sunkendo/dadnkendo/02_kendoknow/kenknow01.htm#TOP http://www.fsp.ks.edu.tw/fs/w-211.htm

標籤: ,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2008/05/01 你需要護士嗎?醫院主題餐廳介紹!

採訪、攝影、文字編輯/曾俊翔、陳柏堯 總編輯/林映彤 網頁發佈/鄭淯駿

變形今剛特派記者走進位於竹北市光明路六路116號的DS醫院主題餐廳,外觀不顯眼的餐廳,內部確有讓記者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在走訪百來間餐廳就屬這間最特別,昏暗的燈光以及高貴的紅黑色配色引領人們走進時尚的氛圍裡,搭配著動人慵懶的音樂,這間DS餐廳決定稱的上是ㄧ間完美的DS Music Restaurant。但吸引特派記者的絕對不僅僅是如此而以,除了燈光美、氣氛佳,這間餐廳最引人入勝的是他們的服務生,就讓我們特派記者為大家揭開神祕的面紗。

餐廳的菜單也是醫院風喔!!

首先我們採訪的是美麗俏護士阿Mi。阿Mi給人第一點印象就是美麗動人的外表,再經過我們深入的訪談之後我們發現阿Mi不僅僅外表令人印象深刻,言談之間引領話題為我們深入介紹這間奇特的餐廳,一般的小護士不僅穿上粉紅色的護士服,另外的基本款配件還有
 

(1)聽診器
(2)護士帽(不同動物的耳朵像阿Mi是史迪奇的耳朵,美麗又可愛讓特派記者大飽眼福)
(3)娃娃鞋
br> 但是在亮麗的背後小護士的辛苦也是不為人知的,在每天上班的過程中小護士們都是不能坐下的。秉持老闆的理念貼心且顧客第一的理念,讓每位顧客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小記者私下採訪美麗大方的阿Mi平常喜歡穿什麼,由於阿Mi擁有一雙亮麗的美腿所以阿Mi平時都是以短褲的穿著打扮,就算不穿熱褲也要穿迷你裙秀一下美腿。



接下來我們採訪醫生Sammi 精明幹練的醫生Sammi不僅僅能力出眾,並且也美麗動人,在歷經小護士的磨練之後,Sammi升上為專業的醫生,管理著7位的小護士,除了與小護士相同的聽診器,娃娃鞋之外,醫生特有的配備有醫生袍為美麗sammi增添知性美。


漂亮的sammi口口聲聲說她自己不上像,但在不經意中Sammi透露出一堆人找她拍照,但由於拍照者眾多所以Sammi無法選出一張足以代表的平實的穿著照片,在此特派記者致以歉意。


經過特派記者的努力不懈之後我們終於知道美麗不可攀的Sammi的小秘密:

Sammi鍾愛的鞋子品牌是Play Boy 手錶是

Sammi透露說因為她身材高挑,所以通常打扮是走歐美風,喜歡Sammi的讀者們不妨可以去新竹市區的百貨公司碰碰運氣囉。
Sammi最後踢爆說她前幾天有一個醉醺醺的中年男子,在快要結束營業前,跑進來點了一杯啤酒,可是他不喝啤酒,反而一直騷擾小護士們,問他們幾點下班,下班之後要做什麼?...之類極有暗示性的字眼,雖然後來那個客人也沒做什麼侵犯小護士的事,所以Sammi說新竹人還算有自制力,工作起來還算愉快。

在用完好吃的餐點後,小護士-阿Mi推了一台手術車笑盈盈的走來,說要幫特派記者檢查腦子的情況,然後他們問了幾個腦筋急轉彎問題,答錯要用針筒喝檸檬汁,答對的可以用針筒喝果汁。


最後我們為我們的忠實讀者線上一些小秘密。
1. 在每週三、五、六晚上八點有show girl的表演,喜歡show girl 現場的表演的朋友們絕對不可錯過。
2. 除了動態的shoe girl的表演之外,每週三除外每天現場晚上7點都有駐唱的服務,嘹喨的歌聲獻上最誠摯的心意,需要的讀者們千萬不可錯過。
3. 每天的午餐時間套餐79折,單點85折的促銷活動。

經過特派記者採訪之後,記者們深深認為這是一個美麗的夜晚,美食,音樂和動人小護士構成一個令記者回味無窮的夜晚,也希望讀者們有空可以去這家醫院主題餐廳體驗小護士的溫柔,不要跑錯進了真的醫院就不好了。
 

標籤: ,

護士服的起源與介紹

文字編輯/曾品諺 圖片來源/網路 網頁排版/鄭淯駿 
資料來源/YAHOO!奇摩知識+

護士服裝的演變源於公元九世紀,那時,已有“修女應穿統一服裝,且應有面罩”(後改為帽子)之規定。現今護士帽乃由此演變而來,它象徵“謙虛服務人類”。遠在西元330年時,護士工作主要由修道院中女修道士執行,故有“修道派護理”之稱。當時的護理被視為宗教活動之一,修道士們並未受過正式的護士訓練,僅憑個人經驗與奉獻精神。當時從事護理工作的除了女修道士外,多為王公貴族婦女,她們具有豐富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及熱忱的服務態度,因此,護理地位極高,這一階段曾被視為護理的黃金時代。

真正的護士服裝應該起始於南丁格爾時代,也就是說,19世紀60年代始有護士服問世。南丁格爾首創護士服裝時,以“清潔、整齊並利於清洗”為原則。樣式雖有不同,卻也大同小異。此後,世界各地的護士學校皆仿而行之。如美國許多護士學校的服裝各具特點,樣式不一,且要求在政府注冊,彼此不準仿制,並規定不許著護士服上街或外出等。歐洲對護士服的限制則寬鬆得多。

20世紀初,護士服陸續在我國出現。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顏色與樣式亦不斷完善。因護士服裝為傳統的白色,而我國社會習俗不尚白色,白色向為國人所忌,因此,顏色的選定成為最初護士服的主要難題。於是,女護士改為粉紅色衣裙,男護生著藍色長衫。當時髮辮尚在流行,女護士的髮梢上系一根紅頭繩,倒也十分別致。四川和其他一些省的習俗以頭上戴白為喪服,因此,對護士帽的戴用異議頗多一時難以統一。20年代後,隨著陳規陋習的破除,護士帽被賦於高尚的意義,如帽子代表護士的職業,寓意著健康與幸福等,此後,護士帽的戴用成為常規,而且只有正式護士才能戴護士帽,才有資格為病人做護理工作。不過對於男護士而言,護士帽可戴可不戴。當時,我國各地護士學校的服裝因風俗不同、氣候不一很難一致。但在護士服裝樣式的設計上卻都以莊重、嚴肅為主,因為護士職業在中國尚有多人不很了解,如著裝怪異、滑稽勢必引起大眾議論與輕視。因此,護士服裝不但要體現美觀、大方、清潔、合體,更應表現出護士的重要地位和沉穩平和的氣質。

20年代的各地醫院裡,護士與護生服裝的區別在於樣式相同,顏色不一。護生為藍色,畢業護士為白色。護士著裝時,要求其鞋、襪、褲的顏色均為全白或全黑,並規定護士除佩戴中華護士會特別的別針外,一律不許佩戴首飾。1923年時,協和護校護生服裝改為淺藍色襯衫與白裙,頭戴一頂小方帽,這身素雅清淡的護士服裝,使人儀表非凡,當時護生的服裝與氣質吸引了許多青年女性投身護士職業。

1926年,第八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時,代表們討論並贊成不論男女護士均應戴護士帽並著圍腰。那是,北京各醫院護士服樣為:短白褂,外罩長坎肩(南方稱背心),護生的長坎肩為藍色,護士為白色。這種服裝易做易洗,但袖口過大,對於操作甚為不便,甚至將藥瓶從架上帶下,對於外科操作尤為不便。男護士服裝為白長衫,受美國護理界影響,左袖上繡有校名,這種男護士服裝常與當時旅館及飯莊、茶房的長衫相仿,病人多有誤會,因此決定改變樣式。

1928年,第九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時,畢業於北平協和高級護士學校的林斯馨女士首先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的建議,得到與會者的重視與響應,當即組成護士服裝研究委員會,專門進行研究,其標準為簡單、易洗、雅觀、舒適、莊重並改變了袖口過大等缺點,使護士作更為敏捷。該委員會將重新設計的服裝樣式刊登在護士季報上,要求全國護士統一制作,此舉為統一我國護士服裝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年代末我國軍政界人員以及律師、宗教之牧師都有統一規定的服裝,以表明各自不同的職業象徵。30年代後期,護士服裝頗為年輕女性看好,畢業護士著素雅大方的護士服,護生為藍衣、白裙、白領、白袖頭、白鞋、白襪、白色燕尾護士帽,衣裙下擺一律離地10英寸,統一制做的半高跟網眼帆布鞋,走路舒服、無聲,許多護士一起走時,非常整齊而且十分精神。逢醫院紀念日即5•12國際護士節時,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等地護士全部著護士服裝參加紀念活動,其情其景莊嚴肅穆,感人至深,使大家深切體會到護士形象的美好與護士職業的崇高、聖潔和榮譽。我國公共衛生護士的服裝與醫院護士不同,她們著深藍色中國式裙褂,外加白硬袖口及領子,中西合壁,為當時大眾所認可的最合時宜的樣式。

1948年,中國護士會規定,護士必須穿白色服裝及戴白帽,護生著藍白兩色,護理員不得戴帽,不可著藍白兩色服裝。總之,護士、護生、護理員著裝有著嚴格的區分。  

標籤: ,